法律人如何走出"红牌"困境? | 律师成长系列
根据6月12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这是该机构第9次发布大学生年度就业报告)显示:
☞ 2016年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为管理学(93.6%),最低的是法学(84.9%)
☞ 2016年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护理学专业,最低的仍然是法学专业。
↓↓↓
▲数据来源于麦可思“就业蓝皮书”
其中本科的美术学、音乐表演,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因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而连续三年被亮为红牌专业。
↓↓↓
▲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就《蓝皮书》的红牌专业,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认为,出现红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则表示:红牌专业中本科的法学、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专业则不正常,可能存在着高校的盲目培养。
▲文字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
“X姐,我们所前两个月发了招聘信息,招到了吗?”
“没呢,看了30多份简历,好不容易看到3份合适的,结果面试完还是不合适”
“Y哥,上个月说的要招的那个企业顾问助理招到了吗?”
“哪有这么快,你以为想招就有合适的吗?”
“Z律师,我现在的助理不合适,你有没有介绍的?”
“别提了,我们团队刚刚辞了两个,也正在找能做事的”
……
对整个市场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是这样的:
2017的资料统计,就个人而言,全国现有律师已经突破了30万人,但是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2.14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英国15人,美国30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和巴西就分别达到了12人和20人。
↓↓↓
又或者是这样的:
就企业而言,以珠海市为例:珠海一共有近12万家企业,按正常活跃企业的比例来计算,估计有4到5万家企业是属于经营活跃型的,而目前已经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企业不到2,000家,也就是说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企业不到5%。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熊猫宝宝以为,总的来说,除了恶劣的就业环境外,恐怕最主要还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导致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中国法学教育给学生们灌输了太多抽象正义,理想教条,但却严重缺失教授和训练学生法律实务方面的技能,使得绝大部分的法学毕业生只懂高谈阔论,却不具备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出到社会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律师思维
同样是思考和判断问题,普通人的思维通常是发散性的,思路散乱,表达无序,还经常受到主观意识、情绪和关注焦点所左右。而律师思维注重理性和逻辑,擅长分析和判断各种社会现象,寻找理性的解决方案。
▍熊猫宝宝提示:你很有可能想了解《律师如何培养专业思维?》
二、对未来没有规划
青年律师常常到处苦苦寻觅,漫无目的,或随波逐流,常常希望从别人口中得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自身却缺少职业发展规划。
▍熊猫宝宝提示:你很有可能想了解《律师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三、学习及阅读的书籍过于理论
在学校学习的教课书以及网络上流传的经典“法律人必读书单”,更有利于深入研究法学理论,此外,对于现实工作并无太大帮助。法学新人缺少以加强法律实践技能为目的的读书。
▍熊猫宝宝提示:你很有可能想了解《律师如何增强学习能力?》
四、缺少客户沟通及高效表达的技巧
学校填鸭式的教育,大量的输入却缺少输出,书本教了大量的理论和法条,却很少教如何与客户有效地沟通,导致职场新人缺乏沟通交往技巧,在服务客户时常常碰壁。
▍熊猫宝宝提示:你很有可能想了解《律师如何提高沟通技巧?》
五、缺乏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律师文书写作是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但学校的教学课程却缺少了系统的文书写作课程,导致法学新人上战场要打战了还没有枪。
▍熊猫宝宝提示:你很有可能想了解《律师如何锻炼写作能力?》
六、缺少执业风险意识
法学毕业生虽然都从书本上学过什么是“风险”,但在法律实务当中,风险意识仍然很薄弱。当下中国法治环境尚未完善,律师地位不高,执业权利缺乏强有力保障,如果律师个人风险意识稍有淡薄,就容易遭遇灭顶之灾。
▍熊猫宝宝提示:你很有可能想了解《律师如何防范执业风险?》
为帮助律师在工作中快速成长,提高实务能力,熊猫法律星球会在接下来的推文里进行深入的解答。
敬请期待
↓↓↓
如果你有其他特别想了解的内容,
欢迎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本周热文〗